查看原文
其他

最好的纪念!全国种业人赓续袁老未竟的梦想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实验。他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一年来,全国种业人赓续袁老未竟的两个水稻梦,接力奋斗,在高产攻关和育种科技创新上捷报频传,中国水稻产业继续蓬勃发展。


相关阅读:
追忆袁隆平院士:永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01
种业人深切缅怀
《杂交水稻》推出纪念专刊


(点击上方播放音乐)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陪着种子成长。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5月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新华网、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易烊千玺演唱的全新版本,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发布,以表达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种子》(原名《我有一个梦》),是袁隆平生前唯一作词的作品。“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将一生献给土地,他坚信心里的那颗种子,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与此同时,为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不断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学习和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为杂交水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由袁隆平院士创办的《杂交水稻》杂志,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前夕,推出了一本纪念专刊。

专刊刊登了全国种业人以“弘扬袁隆平精神,传承杂交水稻文化”为主题撰写的各类文章。以下攫取了部分文章的内容:

更多专刊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专刊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下载


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



袁先生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光辉的楷模,七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据统计,从1976年到现在,杂交水稻推广已经将近100亿亩,累计增长稻谷8000多亿公斤,每年可以多养活 8000多万人。袁先生一生的履历以及他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我认为第一个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刚才前面的几位专家都介绍了,袁先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往往是把大家认为不可能的科学研究变成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中国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在袁隆平的领导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拓了新的天地。袁先生团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研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在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



我曾经问父亲,是什么原因让您如此痴迷杂交水稻研究?他心情沉重地对我说:“58年粮食紧缺,你们没法想象啊,而我是见证者,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啊!”父亲的话让我沉思良久。


——袁隆平的三儿子袁定阳《父亲的梦想与情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袁老师和助手们南繁育种,住的是黎族农民家的茅草房,床铺自己搭、菜自己种、还要砍柴烧饭。助手黎垣庆和袁老师曾搭配一组煮饭做菜。袁老师负责炒菜,黎垣庆负责生火。有一次,因为放进灶内的油棕杆没有晒干,导致生火不旺,冒出大量黑烟,把袁老师呛得直咳嗽。这事成为日后袁老师常讲的一个笑话——“黎老总”不会生火,被黑烟熏得灰头土脸。


——赵炳然《南繁有梦,撒向天涯都是爱》


我们要认真学习他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袁隆平同志的一生》


那时他还年轻,人瘦瘦的,每次都在忙碌,每次都是笑容满面,很热情地接待我。虽然他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水稻大咖了,见到我们年轻人总是非常热情,叫我们随便坐。有时候,他还亲自带我们去田里看材料、评价材料,虚心地听我们的意见、评论,我感觉到他对科学的谦虚谨慎,也是永远值得缅怀的。那时候,经济条件很紧张,去拜访学习,是不管饭的。可是遇到饭点,袁老师还是会叫上我们一起吃。加上我们,饭菜明显不够,袁老师自己就随便吃几口,然后,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吃饱了,你们多吃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灿烂的明星》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先生作为科学精神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他的创新精神和开创的事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回想本人的科学生涯,体认到我与袁先生有过三次重要际遇,所受裨益终生难以忘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三次际遇》


2009年9月2日,我们请袁先生到位于长沙雷锋镇的试验田中指导工作。还记得,袁先生头顶烈日,十分专注地考察不育系群体的各项性状,对科研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给出许多重要建议。还记得,袁先生在我们的试验田中被当地群众认出,瞬间田野里聚满了兴高采烈的农民朋友。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李磊《袁隆平和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简史》


袁老师从助手冯玉秋先生处获悉,我有方法能够大幅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于是让我13号来长沙汇报。当天中午一见面,袁老师就对我说,“给你半个小时,你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汇报了20分钟,袁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手上的烟灰都散落在裤子上,大声说:“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


——黄培劲《师恩如海——追忆和袁隆平院士相处的二三事》



杂交水稻技术已在中国证明其在增加稻谷产量方面的可行性,在中国以外国家也一定是可行的


——程式华《论袁隆平杂交水稻国际发展战略》


恩师在生活上很随便,吃穿非常一般,从无特殊要求,但在工作上要求特别严格,常教导我们:“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水稻育种科研条件艰苦,影响和干扰因素多而杂,材料多,程序复杂,一旦错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老师不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助手和身边工作人员也都是如此。“宁缺勿滥”,这是他常挂在口上的一句话,


——李必湖《向恩师袁隆平学习》



了解袁老师的人都知道,袁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荣誉、证书和奖金,而是他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他总是把荣誉变成提高育种目标的动力,总是把奖金投入到新的科研中,去实现稻田里的一个又一个产量新目标。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民族种业崛起接续奋斗


——毛长青《深切缅怀敬爱的袁隆平老师》


回首与袁隆平老师的过往,他给我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杂交水稻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通过株型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不断提高杂交水稻单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把杂交水稻推向全球,造福世界人民。


——杨远柱《缅怀袁隆平院士,深耕杂交水稻事业》


一篇宏文,开宗立派,五十年神稻遍地;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海内外丰衣足食;

一个梦想,禾下乘凉,二十载四创新高;

一代宗师,提携后学,谈笑间桃李天下。


——邓启云《知行合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纪念恩师袁隆平院士》


长期以来,他都是这样高瞻远瞩,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重大关切。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确是总书记所说“中国人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忠实践行者。


——辛业芸《感悟袁隆平的人生》



2015 年,袁隆平应邀赴柬埔寨指导杂交水稻生产,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访问。在柬期间,他考察了柬埔寨的水稻生产情况,指示他的助手一定要将适合柬埔寨推广的杂交水稻培育。


——杨耀松《心怀百姓饭碗的追梦人》


02
捷报频传是最好的纪念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确保稻谷连年增产稳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在全体种业人的努力下,我国优质水稻品种不断增多,良种供应能力持续提高。

2021年国审水稻品种达677个,较上一年增加18%。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2021年稻谷平均单产达到474公斤/亩,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单产水平最高。

近一年,中国水稻不断创造高产记录。

今年夏至刚过,海南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项目的早稻测产结果达910公斤!

“根据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设想,早稻达到900公斤、晚稻600公斤就能实现目标。”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5月6日,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右)和其他专家在计算早稻平均亩产量。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袁隆平生前最牵挂的攻关项目。

2020年12月,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袁隆平亲自担任攻关领导小组的首席科学家。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仍牵挂着各地试验田的水稻长势。

去年,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试验示范点双季稻平均亩产达1586.86公斤,为何今年又向“亩产1500公斤”发起冲击?原来,在同一试验示范点,连续两年达到目标产量才算攻关成功。今年早稻已实现较高产量,晚稻种植继续加强管理,将很有希望实现攻关目标。

杂交稻高产再高产,是袁隆平终生不懈奋斗的目标。放眼如今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这一目标仍然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粮价持续高位运行,越来越多国家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在国际粮价高位波动的影响下,国内玉米、小麦、大豆等价格跟涨明显,但稻谷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这与我国先进的水稻育种科研水平、强大的水稻生产能力直接相关。

2021年9月24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粮食生产传来喜讯,经过测产,三道坝镇皇宫村130亩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系)示范基地亩产再创新高,达到659.3公斤。2020年,该示范基地耐盐碱水稻实现亩产550公斤,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109.3公斤

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系)“新粳8号”示范基地亩产达659.3公斤。

2021年10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此前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1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


2021年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专家们通过现场实打实测,亩产达到1326.77公斤。标志着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袁隆平生前曾多次提到,在亿亩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选育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将为我国盐碱地粮食产能释放提供技术路径。

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海南三亚崖城进行了大规模试验,耐盐碱杂交水稻“叁优9号”通过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耐盐度为0.9%,最高达到1.21%,最低0.68%,亩产达到329公斤,实现了袁老2019年提出的目标任务。今年又在崖城经过初步试验,在全球首次将水稻种到近海,43天里成长基本正常,而近海的盐度已达到2.1%。

“从0.6%到0.9%,就像跳高一样,当水稻品种的耐盐度达到1%,世界上50%的盐碱地都可以种植了。”2009年开始跟随袁隆平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的李新奇表示,虽然国外对耐盐碱水稻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我国在该领域已遥遥领先。

中国的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将扩大海试面积,为我国粮食安全加上“双保险”。

相关链接:
910公斤!袁隆平牵挂的水稻又丰收了
育种新突破!巨人稻收获、抗稻飞虱水稻问世、耐盐碱水稻单产创新高……
亩产1326.77公斤!我国水稻种植单产再创世界新纪录
1603.9公斤!袁隆平团队再破纪录
新突破!新疆耐盐碱水稻亩产创新高
新增5个!2021年超级稻确认品种发布,有哪些趋势?

近一年,中国水稻育种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我国有14亿人口,但仅有18亿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必然。

生物育种技术,是发展现代种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育种发展可分为4个时代:农民选择时代、表型选择时代、分子育种时代、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时代。目前,中国尚处在表型选择时代朝分子育种时代迈进过程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中国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步伐,近一年,中国的水稻育种科技创新也有不少突破。

2021年7月19日,一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在江西省上高县通过测产验收。这意味着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了“零的突破”,南方地区可以在7月下旬收割粳稻,人们今后有望提前一个季度吃上新粳米

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稻谷加工出的大米(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2021年8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工厂创新团队与中国农科院钱前院士团队合作,在植物工厂环境下成功实现水稻种植60天左右收获的重大突破,将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这为加速作物育种、工厂化粮食生产提供了全新技术途径。



2021年9月24日,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五彩田园的巨型水稻迎来丰收,经多年的培育和试验,巨型稻终于在重庆试种成功这些巨型稻平均植株高达1.8米,最高可达2.25米,比一般水稻高出近一倍。

巨型稻根系较深,能达到四五十公分,能较好吸收土壤养分,长得更壮硕,韧性会更好,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也更强。利用这些优势,可以在稻田里养殖各类水产,比如鱼、鸭子、青蛙等。这种巨型水稻将在重庆大足大面积推广,将有几千亩巨型稻参与稻鱼共生的项目。

2021年12月,隆平高科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团队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组合敲除水稻的感病基因Bsr-d1, Pi21和ERF922,创制不育系新种质,显著提升了我国杂交水稻骨干不育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广谱抗病性

图1:敲除Bsr-d1或 Pi21或ERF922以及三基因敲除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增强

图2:敲除Pi21或ERF922的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催化》上。这项突破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生物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

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示意图。

相关链接:
牛!他们发现一个能让水稻少施化肥的基因
川农大揭示:水稻基因组“隐藏”变异
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60天即可收获!我国实现水稻生育周期减半
全国首次规模种植500亩太空稻
亩产1600斤!2米高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
又一突破!像种韭菜一样种水稻
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为人工合成“粮食”开辟新策略
全国首次!无人驾驶水直播机播种“太空稻”
“空气变馒头”入选2021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2022年4月10日,习总书记到海南三亚考察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如是强调。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种业振兴行动正向纵深推进,在全体种业人的努力下,包括水稻种业在内,中国的种业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现实。

  • “明天我第一个动作就是到田里去”

  •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

  •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 “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淡一点”

  • “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

  • “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 “不要得了奖之后就躺在功劳簿上,要更努力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 “在稻穗下乘凉,圆我的禾下乘凉梦”

……

一别一年,回顾曾经的话语,我们和稻田,都很想您。我们和稻田,也会为了两个水稻梦,继续努力。


来源丨农财君综合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